你的位置:体育看盘软件有哪些免费 > 产品展示 > 美军炮弹直接削平上甘岭,志愿军怎么生存?“七防”坑道功不可没
美军炮弹直接削平上甘岭,志愿军怎么生存?“七防”坑道功不可没
发布日期:2024-12-20 23:01 点击次数:152
“一条大河波浪宽……”
这首歌随着上甘岭老电影的播放被那个年代的人们传唱。
而真实的上甘岭,其激烈程度要远超电影上百倍。在杨得志将军的记忆里,当年他率领部队在老秃山阵地防御时,敌人的炮火密集到轰鸣过后,一块
仅
0.1平方米
大的地方,
能从中
扒拉出
287块
弹片。
上甘岭战役结束时,整个山头都被削平,在如此激烈的战况下,志愿军又是如何生存的呢?
被削掉的志愿军阵地
如果单单考虑炮兵的火力密度,上甘岭战役或许要比二战还有名。因为在这场战役中,美军调集了大量火炮等重装备,朝着志愿军阵地
疯狂倾泻了
190多万发炮弹,
此外还有
5000多枚炸弹。
志愿军阵地的
面积大概只有
3.7平方公里,
但
每秒
都有
平均6发
炮弹落在阵地上。
这就导致志愿军阵地所在的
山头被
直接削平,
比原山高
矮了2米。
而就在美军的如此攻势下,
志愿军以
1.15万人的伤亡
代价,
毙伤敌人2.55万人,
前后
击退了敌人
营以上冲锋25次、营以下冲锋653次。
志愿军的生存手段
为什么志愿军能在残酷的上甘岭上生存下去呢?人民的智慧是伟大的!战士们
在上甘岭构筑起了坚固的
“七防”坑道工事,
这些坑道成为保护他们的有效屏障。
由于志愿军和美军的装备差距过于悬殊,这就导致志愿军在战场上的伤亡情况令人倍感沉重。志愿军必须找到能抵御美军密集火力的办法,杨得志,则是当时第一个察觉到“坑道工事”具有重大防御价值的人。
杨得志在去前线阵地视察的时候,了解到有战士为了躲避敌人的炮火,
在阵地的背后挖了防炮洞,
只要敌人开始放炮,战士们就钻到洞里去。
这样的办法的确能尽可能降低伤亡,但随着美军在战场上投入重磅炸弹等,其产生的冲击波之大,能直接将人震死。
没有其它好办法的战士只能拐个弯将洞往深处挖,以尽可能抵御敌人的炮火和炸弹。而在挖洞的过程中,有些战士朝左拐,有些战士向右拐,挖着挖着洞就连在了一起,
形成一个“U”型洞。
这种“U”型防炮洞可以容纳好几名战士,且出入方便,结构相对稳定,因为形状比较像马蹄铁,又被一些战士称为
“马蹄形坑道”。
杨得志认为这种坑道作战的办法很好,迅速将其上报志司,彭老总经过研究和亲自视察后,
觉得可以将坑道战发扬光大,
构筑出坚固的坑道工事。
敌人轰炸时战士们就躲进坑道中,敌人步兵进攻地表阵地时,战士们就从坑道中钻出去,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。
坑道得到彭老总的肯定后,迅速在志愿军部队中推广开来,大家趁着“联合国军”打完秋季攻势暂时休整的机会,
一刻不停地开始构筑坑道工事。
为了隐蔽起见,战士们干脆利用起美军的放炮声,当地面上炮响的时候,志愿军就在地下炸岩石,加快坑道工事构筑的速度。到1952年4月7日,彭老总因病回国,在向中央汇报朝鲜战场当前的形势时,谈到了坑道作战。
彭老总认为依托坑道作战可以为志愿军辟出一条生路,对此毛主席和周总理十分赞同。而代替彭老总开赴朝鲜战场指挥的陈赓,更是肯定了坑道作战的必须性。同时陈赓在各军参谋长开会时,也十分严肃地提出了对坑道工事的要求:
“坑道作业不仅仅是为了保存自己,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。今后我们的坑道作业,要向既能藏又能打的战术坑道方向发展。坑道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,必须与防御兵力相适应,必须有作战与生活的设备,有统一的规格标准……”
关于这个规格标准的制定,被毛主席誉为“工兵专家”的王耀南起了大作用。他认为志愿军的坑道
必须达到
“七防”
标准,
即:
“防空、防炮、防毒(疫)、防雨、防潮、防火、防寒。”
以这7个防御标准为前提,王耀南指出,坑道在构建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数据要求:
“坑道顶部的厚度一般在30米以上,坑道口的防护厚度10~15米,坑道宽2米,高1.7米。每条坑道至少有2个以上出口……坑道内须有火力点、观察孔、住室、粮弹库、储水池、防毒门……”
只要按照标准严格施工,最后的坑道成品不仅能实现“七防”,相互勾连后还能形成一个
“能打(消灭敌人)、能防(保存自己)、能机动、能生活”
的完整作战-防御体系。
确定出施工标准后,志愿军各部队动了起来,开始依托当前已有的坑道工事,进行完善和拓展。要是坑道顶部过薄,那就往更深处挖;要是出口数量不够,就找合理的地方开出口;要是不够隐蔽,就想办法在洞口做些其它文章……
与此同时,王耀南也在根据志愿军挖坑道的进度和自己实地考察的结果,提出一些关于构筑这条
“地下长城”
的注意事项。
例如王耀南提出战斗坑道尽可能保证其
呈现六边型,
如此才能密集地连接在一起,形成没有缺陷的防御网;坑道口要面对敌人,以便于在敌人冲锋时迅速在阵地上就位作战……
在志愿军的不断努力下,上甘岭阵地出现了
9000多米
的坑道防御工事,
这些坑道工事中
有各种
战斗设施,
也
不乏基础的
生活设施,
保障了志愿军做持久战的需求。
志愿军是“团居洞中的龙”
1952年10月14日,
在“联合国军”的
“金化攻势”
下,
志愿军坑道防御体系发挥巨大作用。
敌人虽然一直在不断朝上甘岭倾泻炮弹、炸弹,期间不仅
削平了志愿军山头阵地,
连高地上的
土石都炸松了
一两米,
但仍然没有对坑道中的志愿军造成过大的威胁。
当然了,如此的火力密度的轰炸烈度,志愿军坑道不可能“毫发无损”,有
许多岩石坑道被直接
炸短了三四米,
不过这点长度对于坑道总长而言根本算不得什么。
借助着完善的坑道防御体系,志愿军顶住了世界战争史上空前密度与烈度的炮火轰炸。后来日本人在研究中国志愿军于上甘岭展开的坑道战时说:
“中朝军的阵地坚固到连猛将也不敢贸然下手的程度了。”
美国人则将志愿军的坑道防御体系称为
“死亡深渊”,
认为其
不可逾越,
同时指出志愿军都是
“团居洞中的龙”,
他们已经被志愿军磨得一点儿脾气都没有了。
纵观整个上甘岭战役,
志愿军能生存下来,
“七防”坑道功不可没,
也正是因为如此,后来志愿军并未放弃继续构筑坑道防御工事,日本人在评价这伟大的“地下长城”时说:
“……若从空中来看,从西海岸到东海好像出现了一个长220公里、宽20-30公里的巨大蜂巢。他们充分发挥了先天的土工作业能力。”
志愿军彭老总王耀南坑道上甘岭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体育看盘软件有哪些免费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